English

他是一个奇迹

2000-08-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汤学智 我有话说

80年代的一个春天,我和钟老相识于山奇水秀的桂林,从此一直保持联系。我们曾经有过朝夕相处,有过倾心深谈,可谓忘年之交。

也许是一种缘分,他同我的年龄相差足有40岁,然而交谈起来一点障碍也没有。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是那么地健谈,从历史文化,到学术前沿,到社会人生,乃至个人经历、生活趣事,无所不涉,话语里不仅传达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充满着幽默和智慧,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博大精深。每一次见面,我都视为一个学习的良机,努力用整个身心去接近他,感受他。这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神秘。于是便有了不同的感悟。

记得,我曾把他比作一部内涵丰富、不断变幻的读不尽的“大书”;也曾把他喻为一座拔地参天、佳木葱茏、紫气缭绕的“宝山”;而今,当坐在北师大英东学术报告厅“祝贺钟敬文先生98寿辰暨新著刊行发布会”会场,耳听一篇篇热情洋溢的发言,再次举目仰望先生时,脑海里又突显出另外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奇迹!这就是最新的感受。

是的,我以为,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无论学术界、文化界,还是教育界,钟老的存在都是一个奇迹。

首先是生命的奇迹———人们无法不惊奇一个饱经战乱之苦,复历多年“右派”之灾,磨难重重的文弱书生,何以不仅安然活到98高寿,而且至今耳聪目明,行动自如,坚持亲自上课,亲自带研究生,亲自执笔著书立说,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他的生命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又是智慧的奇迹———一般而言,人的“老”总与“昏”(大脑迟钝,记忆衰退,语言障碍等)联系在一起,但钟老却始终保持着敏捷的思维、清醒的头脑。他从不松懈地关注着我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教学与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前沿课题,自80年代以来,陆续提出包括“文化层次论”(上层、中层、下层)、“民俗学结构体系论”、“民俗文化学”在内的诸多理论创见,直至近年仍不断有新著问世,实为学术史所罕见!他的大脑究竟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更是事业的奇迹———钟老的事业包括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两个主要方面,其成就用“桃李满天下”(中外)和“著作等身”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有谁能够想象一位80至98岁高龄的老人竟亲自培养、接待指导包括中、日、韩、英、美、俄、越南等多国的数十位研究生、进修生及高级访问学者,撰写重要论文四五十篇,出版论著、文集20余种,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诗词发表。真是老骥骋蹄夕阳红!

写到这里想起一段往事。五六年前,我曾向老人家求问: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坎坷,您对自己所选的事业是如何数十年如一日,“咬定山青不放松”的?

他的回答很简单:敢舍弃,有毅力。

我明白,他的“敢舍弃”包括敢于舍弃对生活享乐过多的追求,对功名利禄、个人得失的追求和对其他爱好的过多留恋。老人说这样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物质之累、心理之累、精神之累,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智力和精力集中到人生的主要目标上,有所成就;如果一个很有才气的人,由于不能摆脱“三累”,精力分散,最终大事难成,那是很可惜的。关于“有毅力”,他解释道:任何一项事业,它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突然而至,难以预料,如“文化大革命”。在困难面前能不能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毅力。实乃至理名言。我想这至少是他创造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钟老正是在不断地舍弃(青年时期毅然放弃已很有成就并深有潜力的散文写作,后来又放弃了为官之路)和坚持(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也挤时间偷偷进行研究)中守住了自己钟情的这片芳草地。对于先生来说,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决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而是灌注着整个身心情智并甘愿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他真的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这份事业。为此,当着“文革”结束进入新时期之后,他以耄耋之年,老当益壮。人们可以从他的诗作听到他的生命强音:“争分夺秒余生事,宁用回头叹逝川”;“舍得将身作泥土,春风酬尔绿阴圆”;“遥瞩前程红似火,拼同少年竞先鞭”……这些大气豪然的诗句,凝聚着生命之光,感情之能,映照出老人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也震撼着、净化着我的心灵。我从心底里敬佩这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老人。借此衷心祝愿他生日快乐,健康长寿,长长寿!

我还想对有关政府部门说,面对这样奇迹般的老人,我们的关心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重大节日问候一声,每年生日送个花篮的水平。可不可以再进一步认真办点实事,例如,在他宝贵的有生之年切实改善一下他的生存环境,至少让他拥有一个宽敞舒适的书房;组织人力对这座神奇的“钟山”全面开发,从中探索知识分子生命的长生之道,事业的成功之道,人格的完善之道,以利于未来人才的培养。令人遗憾的是,在庆贺钟老98华诞的大会上,只有全国政协去了两位官员,却又不知为何半途离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